快速检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Vol. 31 Issue (6): 1111-1117

文章信息

蒋田雨,姜 军,徐仁扣,周立祥
JIANG Tian-yu,JIANG Jun,XU Ren-kou,ZHOU Li-xiang
稻草生物质炭对3种可变电荷土壤吸附Cd(Ⅱ)的影响
Effect of Biochar from Rice Straw on Adsorption of Cd (Ⅱ) by Variable Charge Soils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1(6): 1111-1117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12, 31(6): 1111-1117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1-12-26
稻草生物质炭对3种可变电荷土壤吸附Cd(Ⅱ)的影响
蒋田雨1,2, 姜 军1, 徐仁扣1 , 周立祥2    
1.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 210008;
2.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南京 210095
摘要:按土重的 3%和 5%向采自海南和广西的 3 种可变电荷土壤中添加由稻草制备的生物质炭, 混合培养 30d 后用一次平衡法 研究了生物质炭对土壤吸附 Cd (Ⅱ) 的影响及其与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关系, 旨在阐明生物质炭促进可变电荷土壤吸附和固定 Cd (Ⅱ) 的机制。结果表明, 添加稻草炭显著提高了 3 种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 (CEC) 和土壤 pH, 并使土壤胶体 Zeta 电位向负值方向 位移。因此, 添加稻草炭增加了土壤表面的负电荷量, 土壤表面对 Cd (Ⅱ) 的吸附容量增强, 使 3 种可变电荷土壤对 Cd (Ⅱ) 的吸附 量增加, 且 Cd (Ⅱ) 吸附量的增幅随稻草炭添加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Freundlich 方程和 Langmuir 方程可以拟合 3 种土壤对 Cd (Ⅱ) 的 吸附等温线,但 Freundlich 方程拟合效果更好,该方程表征吸附容量的参数 k 也随着稻草炭添加水平提高而增大。研究表明在 pH3.0~5.0 范围内, 稻草炭均增加土壤对 Cd (Ⅱ) 的吸附量。添加稻草炭提高土壤 pH, 促进 Cd (Ⅱ) 的吸附,因为 Cd (Ⅱ) 的吸附量随 pH 升高而增加。解吸实验表明, 添加稻草炭处理 Cd (Ⅱ) 的解吸量高于对照处理, 说明生物质炭提高了土壤对 Cd (Ⅱ) 的静电吸附 量。
关键词生物质炭     可变电荷土壤     Cd (Ⅱ)     吸附解吸     Zeta 电位    
Effect of Biochar from Rice Straw on Adsorption of Cd (Ⅱ) by Variable Charge Soils
JIANG Tian-yu1,2, JIANG Jun1, XU Ren-kou1 , ZHOU Li-xiang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 Three variable charge soils collected from Hainan and Guangxi Provinces were incubated with biochar from rice straw for 30 days, and then the batch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biochar on adsorption of Cd (Ⅱ)by these soils as related to soil surfac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s for the enhancements of adsorption and fixation of Cd (Ⅱ)by the biocha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iochar induced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soil CEC and pH and shift of soil Zeta potential to negative direction. The adsorption of Cd (Ⅱ)wa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biochar added. Freundlich and Langmuir equations can be used to fit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for Cd (Ⅱ) , but Freundlich equation fitted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better. The parameter k in Freundlich equation, which was related to adsorption capacity, also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biochar added. The adsorption of Cd (Ⅱ)by the soils was increased by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biochar in the pH ranged from 3.0 to 5.0. The addition of biochar increased the soil pH and the adsorption of Cd (Ⅱ)consequently. Results obtained from desorption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amount of Cd (Ⅱ) desorbed for the treatments with biochar added was greater than that for control, suggesting that the biochar increased the electrostatic adsorption of Cd (Ⅱ) by the soils.
Key words: biochar     variable charge soils     Cd (Ⅱ)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Zeta potential    

我国南方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可变 电荷土壤,由于强烈的风化、 淋溶作用,这些土壤中铁/ 铝氧化物含量较高。一般而言,可变电荷土壤 pH 值和 CEC 较低,因此这类土壤中重金属活性和生物有效性较 北方恒电荷土壤高,也更容易受重金属的污染。进入土 壤的重金属不能被降解而累积,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 康造成威胁。因此,需要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修或 采取有效措施钝化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

重金属污染土壤可以采用多种措施进行修复,常 用方法有工程治理措施、物理化学方法、电动修复方 法和生物修复方法等 [1] 。 工程治理措施具有修复彻底、稳定的优点,但工程量大、 投资费用高,且会引起土壤 肥力下降,置换出的污染土壤存在二次污染风险。物 理化学修复和电动修复方法修复费用高、 操作复杂,难 以大面积推广 [1] 。 生物修复方法有诸多优点,但修复周 期长 [2] 。施用改良剂增加土壤对重金属的固定能力是 修复污染土壤的快速和廉价方法,而且用矿物或有机 物作为改良剂降低重金属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已开展 很多研究。 惰性有机碳 [3] 、 泥炭 [4] 、 沸石 [5] 、 赤泥 [6] 和鸡粪堆 肥 [7] 等均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表现出很好的固定和钝 化效果,但研发新的修复和钝化材料仍然是目前努力 的方向。

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固体废弃物,收获季节大量 焚烧导致空气质量严重恶化 [8, 9, 10] 。 近来的研究表明,将 秸秆经过厌氧热解制备的生物质炭具有较高 pH、 巨 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含氧官能团 [11] ,对重金属有较 强的吸附能力和很高的吸附容量 [12, 13] 。生物质炭也能 促进酸性土壤对 Cu (Ⅱ)等重金属的吸附 [14] ,但其对 酸性土壤吸附 Cd (Ⅱ) 的影响及其机制还有待研究。 本文用稻草制备生物质炭,研究生物质炭对可变电荷 土壤吸附 Cd (Ⅱ) 的影响及其与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 的关系,阐明生物质炭促进可变电荷土壤吸附和固定 Cd (Ⅱ) 的机制。由于本文选题有明显创新性,研究结 果不仅可为重金属污染土壤新修复方法的建立提供 理论依据,还可为农业废弃物处置开辟新途径,具有 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土样

供试土壤分别为采自广西柳州发育于第四纪红 黏土的红壤、 采自海南澄迈发育于玄武岩的砖红壤和 采自海南昆仑由花岗岩发育的红壤,均为自然植被覆 盖下的底层土壤。 土壤样品经自然风干、 磨细过 60 目 筛备用,供试土样的基本性质列于表 1

表 1 供试土壤的基本性质 Table 1 Basic properties of test soils
1.2 生物质炭及其改良土壤样品的制备

生物质炭的制备: 将稻草秸秆风干、 粉碎、 过 10 目筛,将适量稻草秸秆置于陶瓷坩埚中压实、 盖紧,然后将坩埚置于马弗炉内在 300℃下加热 4h [11] 。冷却 后取出生物质炭,磨细过 60 目筛备用。用 BET 法测 得该生物质炭的比表面为 8.0m2 · g-1 ,用 Boehm 滴定 法 [15] 测得其羧基、 内酯基和酚羟基的含量分别为 9.0、 23.7、 106.4 cmol · kg-1

称取土壤样品 200、 194、 190g,然后分别添加 0、 6g 和 10g 稻草秸秆炭,均匀混合后置于塑料杯中。 用去离子水将土壤含水量调节至田间持水量的 70%, 恒温 25℃下培养 30d,将土样风干、 磨细过 60 目筛 备用。 1.3 Cd (Ⅱ) 的吸附解吸实验

配制 0.1 mol · L-1 的 Cd (NO32溶液,以此作母液 配制浓度为 0.1、 0.25、 0.5、 1.0、 1.5 mmol · L-1 的 Cd (Ⅱ) 溶液用于等温吸附试验,支持电解质为 1 mmol · L-1 NaNO3。当研究 pH 对 Cd (Ⅱ) 吸附影响时,Cd (Ⅱ) 溶 液浓度为 2.0 mmol · L-1

称取 1.000g 土壤样品于 80 mL 塑料瓶中,将瓶 和土一起称重计为 W 1(g) 。加入 25 mL 不同浓度的 Cd (Ⅱ) 溶液,用 HNO3 和 NaOH 将悬液 pH 调节至目 标值,在恒温 25℃水浴中振荡 1h,用 HNO3 和 NaOH 再次调节 pH 至目标值,反复 3 次后,静置于 25℃恒 温箱内,72h 后以 4 500r · min-1 离心 5 min,过滤得吸 附平衡液。 含有土壤和残留溶液的瓶子再次称重并记 为 W2(g) ,加入 25 mL 的 1 mol · L-1 NaNO3 以解吸吸附 的 Cd (Ⅱ) ,将土样与溶液混合均匀后振荡 1h,离心 过滤得解吸液。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吸附平衡 液和解吸液中 Cd (Ⅱ) 的含量,用差减法计算土壤对 Cd (Ⅱ) 的吸附量,用以下公式计算 Cd (Ⅱ) 的解吸量:

式中: Cd (Ⅱ)Na为解吸液中 Cd (Ⅱ) 的浓度 (mmol · L-1 ) , Cd (Ⅱ) ad 为平衡液中 Cd (Ⅱ) 的浓度 (mmol · L-1 ) 。 1.4 吸附等温线的拟合方程

用 Langmuir 方程[Q=CQm / (Q +1/k)] 和 Freundlich 方程 (lnQ=lnk +1/nlnC) 拟合 Cd (Ⅱ) 的等温吸附线。 两 方程中 Q 为 Cd (Ⅱ) 吸附量 (mmol · kg-1 ) ,C 为吸附平衡液中 Cd (Ⅱ) 浓度 (mmol · L-1 ) ,k 为常数; Langmuir 方程中 Qm 为 Cd (Ⅱ) 最大吸附量 (mmol · kg-1 ) ,Freundlich 方程中 n 也为常数。 1.5 Zeta 电位测量

称取过 300 目筛的 0.050g 土壤样品于 250 mL 锥形瓶中,加入 1 mmol · L-1 的 NaNO3。将配制的悬液 用超声波分散 1h,分置于 6 个 80 mL 塑料瓶中,用 HNO3 和 NaOH 调节 pH 至所需 pH,平衡 2d 后,用 JS94H 微电泳仪测定胶体悬液的 Zeta 电位。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草炭对土壤 pH 和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

由于秸秆生物质炭一般含一定量的碱性物质 [11] , 添加秸秆生物质炭可以中和土壤酸度,提高土壤 pH [16]图 1 结果表明,添加稻草炭显著提高了本文所用 3 种 可变电荷土壤的 pH,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 [14] 。 当稻草 炭的添加量为 3%时,海南澄迈砖红壤、 广西柳州红壤 和海南昆仑红壤 pH 值分别由 4.99、 4.91 和 4.82 增加 到 5.84、 5.52 和 5.57,分别提高了 0.85、 0.61 个和 0.75 个 pH 单位;当稻草炭的添加量提高到 5%时,3 种土 壤 pH 分别较对照提高 1.14、 1.03 个和 1.28 个 pH 单 位(图 1A

图 1 添加稻草炭对土壤 pH (A) 和阳离子交换量 (B) 的影响 Figure 1 Effect of rice straw biochar on soil pH and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添加稻草炭也显著增加了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 (CEC) 。 如图 1 (B) 所示,当稻草炭添加量为 3%时,海 南澄迈砖红壤、广西柳州红壤和海南昆仑红壤 CEC 分别比对照提高 14.0%、 39.0%和 68.4%; 当稻草炭添 加量提高到 5%时,3 种土壤的 CEC 分别比对照提高 了 50.0%、 72.4%和 88.3%。 CEC 代表 pH 7.0 时土壤表 面的负电荷量,生物质炭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 团,在较高 pH 条件下这些官能团以阴离子形态存 在,使生物质炭表面带负电荷,这是添加生物炭使可变电荷土壤 CEC 增加的主要原因。 热带、 亚热带地区 的可变电荷土壤 CEC 较低,对阳离子的吸附容量较 小。随着生物质炭的加入,土壤 CEC 显著增加,土壤 对阳离子的吸附容量显著提高。

Zeta 电位是胶体滑动面上的电位,它的正负符号 和数值主要决定于胶体的表面电荷。图 2 结果表明, 添加生物质炭使土壤胶体 Zeta 电位向负值方向位 移,且随稻草炭加入量增加位移增大,说明由于生物 质炭的加入土壤表面负电荷增多,进一步证明添加生 物质炭增加了土壤表面负电荷量。

图 2 添加稻草炭对海南澄迈砖红壤 (A) 、 广西柳州红壤 (B) 和 海南昆仑红壤 (C) Zeta 电位的影响 Figure 2 Effect of rice straw biochar on Zeta potential of Oxisol from Hainan (A) ,Ultisol from Guangxi (B) ,and Ultisol from Hainan (C)
2.2 Cd (Ⅱ) 的吸附等温线

3 种土壤对 Cd (Ⅱ) 的吸附等线如图 3 所示, 结果表明添加稻草炭改良后的土壤对 Cd (Ⅱ) 的吸附 量显著增加。如当 Cd (Ⅱ) 初始浓度为 1.5 mmol · L-1 时,添加 3%稻草炭使海南澄迈砖红壤、 广西柳州红壤 和海南昆仑红壤对 Cd (Ⅱ) 的吸附量分别较对照增加 了 6.6%、 26.2%和 18.4%;当添加稻草炭增加到 5% 时,Cd (Ⅱ) 吸附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 21.1%、 38.4%和 47.5%。 图 3 结果还表明,添加稻草炭也使吸附在土壤 表面的 Cd (Ⅱ) 的解吸量增加,且添加的生物质炭量 越多,Cd (Ⅱ) 的解吸量越大。这一趋势也与生物质炭 对 3 种土壤 CEC 和 Zeta 电位的影响一致 (图 1 和图 2) 。能被中性盐 NaNO3 解吸的这部分 Cd (Ⅱ) 是通过 静电吸附机制被土壤所吸附,添加生物质增加了土壤 的负电荷量,增强了土壤表面对阳离子的静电吸引 力,因此增加了 Cd (Ⅱ)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的静电 吸附量。当 Cd (Ⅱ) 初始浓度为 1.5 mmol · L-1 时,添加 5%的稻草炭使海南澄迈砖红壤、 广西柳州红壤和海南 昆仑红壤对 Cd (Ⅱ) 的静电性吸附量分别提高了 12.8%、 66.7%和 71.4%。

图 3 添加稻草炭对 Cd (Ⅱ) 在海南澄迈砖红壤 (A) 、 广西柳州 红壤 (B) 和海南昆仑红壤 (C) 上吸附/解吸的影响 Figure 3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isotherms of Cd (Ⅱ) on Oxisol from Hainan (A) ,Ultisol from Guangxi (B) ,and Ultisol from Hainan (C) with and without biochar incorporated

为了定量表征稻草炭对 Cd (Ⅱ) 吸附等温线的影响,分别用 Freundlich 和 Langmuir 方程对吸附等温线 进行拟合,所得拟合参数值列于表 2 中,结果表明 Freundlich 方程拟合效果更 佳,R2 为 在 0.91 以 上 ; Langmuir 方程的拟合效果稍逊,大多数处理拟合的 R2 在 0.82~0.93 之间。

Freundlich 方程中常数 k 是与吸附容量有关的参 数,根据 k 值大小可以进一步比较稻草炭对 Cd (Ⅱ) 吸附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加稻草炭的对照体系, 海南砖红壤和广西红壤 k 值远高于海南红壤,说明不 同可变电荷土壤对 Cd (Ⅱ) 的吸附容量存在很大差 异。 海南砖红壤和广西红壤分别发育于玄武岩和第四 纪红粘土,这 2 种土壤的粘粒含量高于花岗岩发育的 海南红壤 (表 1) ,这是后者对 Cd (Ⅱ) 吸附量低于前 者的主要原因,因为土壤粘粒对离子的吸附能力高于 大粒径的土壤颗粒 [17] 。另一方面,前 2 种土壤游离氧 化铁和氧化铝含量高于后者 (表 1) ,铁铝氧化物是可 变电荷土壤对重金属发生专性吸附的主要吸附剂 [17] , 是上述现象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添加稻草炭使 3种土壤的 k 值增加,说明土壤对 Cd (Ⅱ) 的吸附容量 增加,且添加 5%处理的 k 值高于添加 3%的相应处 理,与土壤对 Cd (Ⅱ) 吸附量的实验结果一致。

表 2 Freundlich 和 Langmuir 方程拟合吸附等温线的相关参数 Table 2 Parameters of Freundlich and Langmuir equations for Cd (Ⅱ) adsorption on different soils
2.3 pH 对 Cd (Ⅱ) 吸附的影响

pH 升高导致可变电荷土壤表面负电荷量增加, 从而提高了土壤对 Cd (Ⅱ) 静电吸附能力。上述研究 结果表明,添加稻草炭增加了 3 种可变电荷土壤的 pH,因此除稻草炭本身增加土壤对 Cd (Ⅱ) 吸附能力 的贡献外,生物质炭还可以通过提高土壤 pH 增加土 壤对 Cd (Ⅱ) 的吸附量。

图 4 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 pH3.0~5.0 范围内,添 加稻草炭均增大了土壤对 Cd (Ⅱ) 的吸附量,且随稻 草炭添加水平的增加,Cd (Ⅱ) 吸附量的增幅增加。如 pH4.0 时,3%稻草炭使海南澄迈、广西柳州和海南昆 仑土壤 Cd (Ⅱ) 的吸附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 2.44、 4.40、 1.90 mmol · kg-1 ; 5%稻草炭处理使土壤对 Cd (Ⅱ) 的吸附量增加了 4.40、 9.40、 4.00 mmol · kg-1 。 pH5.0 时, 3% 稻草炭使海南澄迈、广西柳州和海南昆仑土壤Cd (Ⅱ) 的吸附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 4.69、 3.35、 2.68 mmol · kg-1 ,5%稻草炭使土壤对 Cd (Ⅱ) 的吸附量增加 了8.29、 5.88、 6.93 mmol · kg-1 。因此,较高 pH 下稻草炭 对海南砖红壤和红壤吸附 Cd (Ⅱ) 的促进作用更大。这 是因为较高 pH 下稻草炭表面含氧官能团的离解度增 加,表面所带负电荷相应增多。另外,表面阴离子数量 增加也提高了生物质炭表面对 Cd (Ⅱ) 的络合能力。

图 4 pH 对 Cd (Ⅱ)在海南砖红壤 (A) 、 广西红壤 (B) 和海南红壤 (C) 表面吸附/解吸的影响 Figure 4 Effect of pH on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Cd (Ⅱ) on Oxisol from Hainan (A) ,Ultisol from Guangxi (B) , and Ultisol from Hainan (C) with and without biochar added

图 4 中 Cd (Ⅱ) 解吸量随 pH 的变化趋势与吸附 量相似,说明随 pH 升高土壤对 Cd (Ⅱ) 的静电吸附作 用增加。图 4 中添加生物炭处理 Cd (Ⅱ) 解吸量-pH 曲线位于对照处理之上,且相同 pH 下 Cd (Ⅱ) 解吸量 随稻草炭添加水平提高而增加,说明添加稻草炭增加 了土壤对 Cd (Ⅱ) 的静电吸附量。 2.4 生物质炭促进可变电荷土壤吸附 Cd (Ⅱ) 的机制

3 种可变电 荷土壤在 施加稻草 炭后对重 金属 Cd (Ⅱ) 的吸附量和解吸量均有所增强。解吸量可以 近似代表土壤对 Cd (Ⅱ) 的静电吸附量,因为以静电 方式吸附的离子可被中性盐溶液解吸 [18] 。热带、 亚热 带地区的可变电荷土壤,由于遭受强烈的风化和淋溶 作用,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壤呈酸性,且 CEC 低,对 Cd (Ⅱ)等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弱 [19] 。 添加生物质炭增加 了土壤的 CEC,使土壤表面负电荷数量增加,土壤对 Cd (Ⅱ) 的静电吸附量增加。另一方面,生物炭表面含 有丰富羧基和酚羟基等含氧官能团,随着 pH 升高这 些官能团的离解度增加,表面有机阴离子数量增加, 对表面负电荷的贡献增加,导致土壤表面对 Cd (Ⅱ) 的静电吸附量增加。生物质炭表面的含氧官能团 可与Cd2+ 形成络合物,促进土壤对 Cd (Ⅱ) 的专性吸 附。随着 pH 升高,生物质炭表面阴离子数量增加, 对 Cd (Ⅱ) 的络合能力增强,对土壤专性吸附的促进 作用也增加。因此,向可变电荷土壤中添加生物质炭 可同时提高 Cd (Ⅱ) 的静电吸附和专性吸附量,增加 土壤对 Cd (Ⅱ) 的固定能力。 生物质炭中和土壤酸度, 提高了土壤 pH,可进一步增强土壤吸附和固定重金 属 Cd (Ⅱ) 的能力。

当 3 种土壤比较时,可以发现添加生物炭对海南 昆仑红壤吸附 Cd (Ⅱ) 的促进作用大于对海南砖红壤 和广西红壤,这是因为海南昆仑发育于花岗岩,其粘 粒和铁铝氧化物含量均低于其他 2 种土壤,因此该土 壤对照体系对 Cd (Ⅱ) 吸附量低于其他 2 种土壤。在 相似的吸附量的绝对增加幅度下,生物质炭对海南昆 仑红壤吸附 Cd (Ⅱ)促进作用的相对贡献最大。这说 明,对吸附容量相对较小的可变电荷土壤,添加生物质炭对提高土壤对重金属吸附容量的效果更佳。 3 结论

向 3 种可变电荷土壤添加稻草炭显著提高土壤 pH 和 CEC,使土壤胶体 Zeta 电位向负值方向位移, 说明稻草炭使土壤表面负电荷增多。 生物质炭表面含 有羧基和酚羟基等含氧官能团,可以与 Cd2+ 发生络合 反应。 因此,添加生物质炭不仅提高土壤对 Cd (Ⅱ) 的 静电吸附量,也增加了 Cd (Ⅱ) 的专性吸附量,从而增 加土壤对 Cd (Ⅱ) 的固定作用。添加生物质炭导致土 壤 pH 升高,使其对土壤中 Cd (Ⅱ) 的静电吸附和专性 吸附 的 促 进作 用 进一 步 增加 。 Freundlich 方 程 和 Langmuir 方程均可用于拟合土壤对 Cd (Ⅱ) 的吸附等温 线,其中 Freundlich 方程拟合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顾继光, 林秋奇, 胡 韧, 等.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的治理途径及其研究展望[J]. 土壤通报, 2005, 36(1): 128-133. GU Ji-guang, LIN Qiu-qi, HU Ren, et al.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soilplant system and its research prospect[J]. J ournal of Soil Science , 2005, 36(1): 128-133.
[2] 朱永官, 陈保冬, 林爱军, 等. 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与修复研究的若干思考[J]. 环境科学学报, 2005, 25(12): 1575-1579. ZHU Yong-guan, CHEN Bao-dong, LIN Ai-jun, et al.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in Pear River Delta-Status and research priorities[J]. A cta Scientiae Circums tantiae, 2005, 25(12): 1575-1579.
[3] 孟令阳, 辛素贞, 苏德纯. 不同惰性有机碳物料对土壤中Cd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8): 1531-1538. MENG Ling-yang, XIN Su-zhen, SU De-chun. Inert materials of different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form of Cd occurrence and biological effectiveness of impact[J]. Environme ntal Science and Tec hnology, 2011, 30(8): 1531-1538.
[4] Iksong Ham, 胡林飞, 吴建军, 等. 泥炭对 Cd 有效性及形态变化的影 响[J]. 土壤通报, 2009, 40(6): 1436-1441. Iksong Ham, HU Lin-fei, WU Jian-jun,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peat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Cd effects[J ]. J ournal of Soil Science , 2009, 40(6): 1436-1441.
[5] Querol X, Alastuey A, Moreno N, et al. Immobiliz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polluted soils by the addition of zeolitic material synthesized from coal fly ash[J]. Chemos phere , 2006, 62: 171-180.
[6] GrayC W, Dunham S J, Dennis P G, et al. Field evaluation of in situ remediation ofa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 using lime and red-mud[J]. Environme ntal Pollution, 2006, 142: 530-539.
[7] Liu L N, Chen H S, Cai P, et al. Immobilization and phytotoxicity of Cd in contaminated soil amended with chicken manure compost[J]. J 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 2009, 163: 563-567.
[8] 张懿华, 段玉森, 高 松, 等. 上海城区典型空气污染过程中细颗粒 污染特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7): 1115-1121. ZHANG Yi-hua, DUAN Yu-sen, GAO Song, et al. Typical urban air pollution in Shanghai during the study of fine particle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J]. China Environme ntal Science , 2011, 31(7): 1115-1121.
[9] 尹 聪, 朱 彬, 曹云昌, 等. 秸秆焚烧影响南京空气质量的成因探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2): 207-213. YIN Cong, ZHU Bin, CAO Yun-chang, et al. Straw burning causes air quality impact of Nanjing[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 2011 , 31(2): 207-213.
[10] 陆 炳, 孔少飞, 韩 斌, 等. 2007 年中国大陆地区生物质燃烧排放污染物清单[J].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2): 186-194. LU Bing, KONG Shao-fei, HAN Bin, et al. Mainland China in 2007 biomass burning emissions inventory of pollutants[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 2011, 31(2): 186-194.
[11] Yuan J H, XuR K, Zhang H. The forms of alkalis in the biochar produced from crop residu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J]. Biores ource Technology, 2011, 102: 3488-3497.
[12] Tong X J, Li J Y, Yuan J H, et al . Adsorption of Cu(Ⅱ)by biochars generated from crop straws[J]. Chemical Engineering J ournal, 2011, 172: 828-834.
[13] Cao X D, Ma L, GAO B, et al. Dairy-manure derived biochar effectively sorbs lead and atrazine[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 chnology, 2009, 43: 3285-3291.
[14] 佟雪娇, 李九玉, 姜 军, 等. 添加秸秆生物质炭对红壤吸附 Cu(Ⅱ)的影响[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5): 37-41. TONG Xue-jiao, LI Jiu-yu, JIANG Jun, et al. Effect of biochars derived from crop straws on Cu(Ⅱ)adsorption by red soils[J]. J 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2011, 27(5): 37-41.
[15] Boehm H P. Surface oxides on carbon and their analysis: A critical assessment[J]. Carbon, 2002, 40(1): 145-149.
[16] Yuan J H, XuR K. The amelioration effects of low temperature biochar generated from nine crop residues on an acidic Ultisol[J]. Soil Us e and Manag ement, 2011, 27(1): 110-115.
[17] Yu T R. Chemistry of variable charge soil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8] Xu R K, Xiao S C, Zhao A Z, et al. Effect of Cr(Ⅳ)on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behavior of Cu(Ⅱ)in the colloidal systems of two authentic variable charge soils[J]. J 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5, 284(1): 22-29.
[19] Naidu R, Kookana R S, Sumner M E, et al. Cadmium sorption and transport in variable charge soils: A review[J]. J ournal of Environme ntal Quality, 1997, 26: 60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