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人类活动净氮输入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Spatial pattern of net anthropogenic nitrogen inpu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投稿时间:2025-02-24  修订日期:2025-04-25
DOI:
中文关键词: 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NANI)  空间分布格局  灰色关联分析  氮源结构  生态环境影响
英文关键词: net anthropogenic nitrogen input (NANI)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nitrogen source structu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2207528、22206146);太原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全国主要流域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NANI)的空间分布”(SY2023026)资助
作者单位邮编
阎雪蕊 太原科技大学 030000
卫孟玉 太原科技大学 
邢欣 太原科技大学 
李渊* 太原科技大学 030000
毕永红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摘要点击次数: 102
全文下载次数: 0
中文摘要:
      过量氮输入水体会导致富营养化、饮用水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全面认识区域氮输入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水体的科学管理至关重要,但当前针对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ANI)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评估解析仍较少,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合理规划和区域水环境压力的缓解造成困难。本研究基于2020年全国359个行政区的统计数据,明确了NANI的空间格局,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多元回归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NANI的影响因素。这不仅解析了区域内人类活动氮输入来源与影响因素,还为可持续氮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20年我国NANI总量为81.16 Tg,折合单位面积输入强度为9 825 kg·km-2,其中氮肥施用是最大输入项,占56%。东部沿海和北部区域的NANI值较高,而西北和华南部分区域较低。NANI与食品/饲料净氮输入的相关性最强(R2=0.969,P<0.01),与氮肥施用和大气沉降也有显著相关性。社会经济结构、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等因素与NANI的关联度较高。研究表明农业及人类活动对NANI的影响显著,中东部影响突出,西北、东北较弱。因此我国氮素管理应采取区域差异化措施:东部推广智能施肥以提高氮肥利用率,西北加强生态修复以减少氮流失。同时需完善监测体系,加强政策引导与跨部门协作,未来应聚焦长期监测及有机-无机氮协同调控研究,为氮素精准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英文摘要:
      1.研究全国2020年359个市域单元NANI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2.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多元回归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NANI的影响因素
HTML   View Fulltext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