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检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Vol. 31 Issue (4): 798-806

文章信息

陈 媛,郭秀锐,程水源,王 征,秦翠红,王海燕
CHEN Yuan, GUO Xiu-rui, CHENG Shui-yuan, WANG Zheng, QIN Cui-hong, WANG Hai-yan
基于 SWAT 模型的三峡库区大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情景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研究
Research on Management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ith Land Use Changing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Macro- scale Watershed Based on SWAT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1(4): 798-806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12, 31(4): 798-806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2-01-16
基于 SWAT 模型的三峡库区大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情景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研究
陈 媛, 郭秀锐, 程水源 , 王 征, 秦翠红, 王海燕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北京 100124
摘要: 非点源污染对三峡库区流域的水环境污染起到主导作用。 本文将 SWAT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模型应用于库区大 尺度流域的污染模拟研究中,以 2005 年土地利用现状为基准设定了 6 种土地利用情景,定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措施对非点源污 染的控制效果。首先采用三峡库区流域 2002—2008 年的水文、 水质实测数据对建立的 SWAT 模型进行率定与验证, 径流、 泥沙、营 养盐的评价指标 ENS 均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表明 SWAT 模型应用于三峡库区流域是可行的。不同土地利用情景的非点源影响模 拟结果表明, 通过退耕还林措施将 25°、 15°、 6°以上的耕地转化为林地可达到较好的非点源污染消减效果, 考虑库区地处贫困山区, 25°以上耕地退耕还林更为经济、 可行; 相同区域的草地转化为林地所产生的非点源污染要远远小于转化为耕地而产生的污染物, 因此应严格控制自然植被退化为耕地的现象发生, 否则会严重加剧库区污染状况; 库区扩大林地范围的方案要有计划性、 针对性, 可在减少坡耕地的基础上进行, 该措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区非点源污染。本研究所得结论为政府科学合理的制定三峡库区流域 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案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关键词 SWAT     三峡库区     非点源     土地利用情景    
Research on Management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ith Land Use Changing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Macro- scale Watershed Based on SWAT
CHEN Yuan, GUO Xiu-rui, CHENG Shui-yuan , WANG Zheng, QIN Cui-hong, WANG Hai-ya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pplied SWAT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model into the macro-scale watershed, with Three Gorges Reservoir (TGR) area as a case study. Effect of land use changes on non-point sources (NPS) pollution in TGR watershed wa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on six scenarios designed with the baseline in 2005. Firstly, the SWAT model was calibrated and validated using the monitoring data during 2002—2008, with values of R2 and ENS (Nash-Suttclife efficiency) are satisfying , indicating this model performing well in simulating the runoff and yields of sediment and nutrients. After that, the calibrated SWAT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on six different land use scenarios and examine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s on the NPS pollution control in the watersh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lope farmland contribute dominantly to the NPS pollution in terms of yields of sediment, TN and TP. If the farmland, especially above the slope of 25, is changed into woodland, a better control and reduction of the NPS pollution could be achieved. On the contrary, the reverse process would aggravate NPS pollution seriously. This study provides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land use and NPS pollution, which is helpful for making sound decisions. It could help reducing the NPS pollution effectively and thu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improving water quality of the TGR watershed to change the land use pattern and implement alternative management practices.
Key words: SWAT     Three Gorgers Reservoir (TGR)     non-point source (NPS)     land use scenario    

中国最大的工程项目三峡大坝建设位于长江上 游宜昌段,全长 660 km [1] 。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库区 的水环境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自大坝蓄水 以来,三峡水库水环境经历了从典型河流到类湖泊的 逐步转变,其中伴随着水流减缓,以及水体自净能力 的下降等,大量的水环境问题也应运而生,如水体悬 浮物浓度的升高,水体富营养化,甚至是水华现象 [2] 。 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库区上游污染物汇入是三峡水 库水污染的主要源头 [3, 4] ,但随着近年来库区上游大量 水电站的兴建,对泥沙及随泥沙迁移营养盐的沉降、 拦蓄作用,使得上游进入水库的污染物负荷有减小趋 势 [5, 6] ,库区内源污染源尤其非点源污染成为水环境 污染的重要来源 [7] 。 土地利用是影响非点源污染的重 要因素,将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调整转变可作为一种 控 制非点源污染的有限 手 段 [8] 。 分 布式水文模型 SWAT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是应用较为广 泛的研究非点源污染的模型之一,它可对土地利用、 气象、 地形、 土壤等数据的变化做出响应,该模型的适 用性与有效性在国内外若干应用研究中都得到很好 的验证 [9, 10, 11, 12, 13, 14] 。 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将 SWAT 模型应用到 三峡库区支流的研究中 [15, 16, 17] ,如对大宁河流域污染负 荷、 汤溪河径流模拟、小江流域营养盐模拟、 香溪河流 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等研究,都 取得了一定成果。而采用 SWAT 模型将三峡库区作 为一个整体研究非点源产出规律及污染控制措施的 模拟却鲜有报道。 本研究即在对库区土地利用类型进 行合理调整的基础上,采用 SWAT 模型考察多种控 制措施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该研究结果也为决策者 在三峡库区制定有效的非点源污染治理措施提供了 科学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三峡库区位于重庆与湖北交界处,介于东经 106°50'~111°50',北纬 29°16'~31°25'之间,总流域面 积达 5.8 万 km2 ,涉及湖北省、 重庆市 20 个县、 市、 区。 水库岸长约 600 km,平均水面宽 1 500m,总落差 150 m 左右。 流域总体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山地,西部多 为丘陵地带,占库区总面积 95%以上,间有少量平原, 整体地貌类型多样、 地质条件复杂。三峡库区地处亚 热带的北缘,四季分明、 温暖湿润; 年平均气温为 17~ 19℃,年降水量 1 000~1 250 mm,多集中在夏季,相 对湿度达 60%~80%,具有明显的四川盆地气特色。三峡库区内江河纵横、 水系发达,包括嘉陵江、 乌江、 大宁河、小江、 香溪河等 40 余条主要支流,其中嘉陵 江和乌江是库区最大的两条支流,香溪河是湖北省境 内最大支流。三峡库区建成后,淹没耕地约 1.94 万 hm2 ,涉及移民 117.15 万人。截止 2008 年,三峡库区 户籍总人口 2 068.02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 385.67 万 人,非农业人口 682.35 万人。库区经济基础薄弱,经 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SWAT 模型的建立

SWAT 是由美国农业部 (USDA,United States De原 partment of Agriculture) 农业研究中心 (ARS,Agricul原 tural Research Service) 历经 30 多年开发的具有很强 的物理机制,适用于复杂大流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 到目前为止,发布可用的 SWAT 模型有 5 个版本: 包 括 98.1 版、 99.2 版、 2000 版、 2005 版、 2009 版 [18] 。 本研 究 模型 采 用应用 成 熟 的 SWAT2005 版 ,即 Arc原 SWAT2.3.4 版,该版本作为插件嵌在 ArcGIS9.3.1 中 进行调用模拟 [19]

SWAT 模型建立需要的输入数据主要分为空间 数据和基本属性数据两类,简要介绍如下。

① 数字高程图 (DEM): 精度为 90m,主要来源于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服务 平台 (http://datamirror.csdb.cn)。 该数据集在 GIS 下截 取为三峡库区研究范围,主要用于在 SWAT 模型下自 动提取水系、 提供地形信息并进行子流域划分,见图 1a。

② 土地利用图:数据来源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 平台建设项目——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http: //www.geodata.cn)的 “2005 年全国 1:25 万土地覆被数 据集” 。 参考 SWAT 模型附带的土地覆被/植被生长数 据库,将土地利用类型重新整合归类为 17 种类型并 划分为 7 大类。 同时,SWAT 模型 “土地覆被/ 植被生 长数据库”中建立了与之对应的代码和参数信息,以 备模型模拟时调用。土地利用见图 1b,详细分类情 况见表 1

图 1 SWAT 模型空间数据输入图 Figure 1 Input spatial data of SWAT model

表 1 库区 2005 年土地利用类型分类表 Table 1 Summary of land use types in TGR watershed in 2005

③ 土壤类型图: 截取自“全国 1:400 万土壤类型分布图” [20] ,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 目——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http://www.geodata.cn) 提供。各类土壤的分层数,各层颗粒组成、 有 机质含量、 土壤氮磷含量等土壤物理、化学属性来自 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中国土壤数据库网。其中,获 得的土壤各层颗粒组成采用国际制划分,需要进行转 换为美制标准 [21] 才能为模型所用; 各类土壤的容重、有效田间持水量、 饱和水利传导系数等参数可通过美 国农业部提供的土壤水特性软件 SPAW (Soil Plant Atmosphere Water) 进行估算。土壤类型图见图 1c,其 详细分类见表 2

表 2 库区土壤类型分类表 Table 2 Soil types in TGR watershed

④ 气象数据模型需要的气象数据包括整年的 日最高/低气温、 日降水量、相对湿度、 太阳辐射量等 基本数据。本处收集的气象数据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 心,时间范围为 2001—2008 年,共 7 个站点。SWAT 模型还内嵌了 WXGEN 天气发生器用于模拟生成并 自动填补略有缺失的气象数据; 该天气发生器的运行 是在对日最高/低气温、 降水量、相对湿度等计算得到的多年月统计数据基础上进行的 [22] 。 数据的处理是通 过使用 pcpSTAT.exe [23] 、 dew.exe [24] 并辅以 Excel 等工具 完成的。

⑤ 水文、 水质数据: 2001—2008 年逐月水文数据 (流量、 泥沙) 来自国家水利部水文局; 2001—2008 年 水质 (TN、 TP)水期数据来自三峡库区当地环保部门。 水文实测站点从上游到下游涉及寸滩、 清溪场、 万县、 宜昌 4 个站点;水质实测站点包括寸滩、清溪场、 万 县、 培石。其中,在处理水质水期实测数据时,假定该 水期内,各月均值变化不大,即用水期数据代替各月 内实测均值用于模型计算。

⑥ 其他: SWAT 模型建立所需的农业耕种管理措 施主要来自实地调研及文献资料的收集,包括油菜-玉米的旱地轮耕 (一年) 和一年两熟的水稻种植。 库区 工业、 生活点源数据来自统计年鉴的分析、 核算,统计 后的数据以年均日负荷常量 (Constant Daily Loadings) 的形式输入模型。

SWAT 模型建立时,首先依据 DEM 自动计算出流 域内的水流方向及汇流累积量; 在参考模型推荐的子流 域最大、 最小划分阈值的前提下,从 20 000~100 000 hm2 反复设定阈值并对比河网生成效果,最终选定 40 000 hm2 ,在该阈值下 SWAT 生成水系与实际河网 最为接近 [25] ; 考虑模型校验方便,在模型中添加了水 文、水质站点作为出水口后共划分得到了 79 个子流 域(图 2) 。划 分水文响应单元 (Hydrologic Response Unit,HRU) 时,模型输入土地利用图、 土壤类型分布 图并将库区坡度设为 4 级 (即<6°、 6~15°、 15~25° 、 >25°), 同时定义土地利用图、 土壤类型分布图、 坡度分级的 阈值均为面积的 10%,最终得到 2 985 个 HRU。之 后,在模型中添加各类气象数据、 库区上游汇入数据、 库区土壤化学属性数据及农业耕种措施后,即可正 常运转模型。其中,由于三峡库区上游 (包括长江干 流、 嘉陵江、 乌江) 汇水量占入库总流量的 90%以上,随 汇水入库的污染物负荷占入库总量的 60%以上 [3, 4] , 因此 三 峡库区 上 游 水 文水 质 汇入 数据 的 添 加 对 SWAT 模型在三峡库区流域的精确模 拟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 三峡库区上游汇入数据来自长江干流 朱沱站、 嘉陵江北碚站、 乌江武隆站,该站点亦为长 江进入库区的水文分界点; 库区下游截止分界点为长 江干流宜昌站。 库区子流域划分及各站点信息见图 2 所示。

图 2 三峡库区子流域及各站点分布示意图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the sub-watersheds and various stations in the TGR
1.3 SWAT 模型的参数率定

SWAT 模型的参数调整和验证是模拟计算中的重要一环,需要进行调整的参数很多,按以下原则和 顺序进行: 先确定径流量参数,再次泥沙参数,最后确 定面源污染的相关参数; 空间上的调整顺序则是先上 游后下游 [26] 。本研究通过手动调整参数,对三峡库区 流域的径流、 泥沙、 营养盐 (TN、 TP) 指标进行了校验。 其中,径流主要调整参数为 CN2 (径流曲线数) 、 SOL_AWC (土壤有效水容量) 、 ESCO (土壤蒸发补偿 系数) 、 ALPHA_BF (基流系数) 等; 泥沙调整相关参数 为 SPCON (挟沙能力计算的待定线性系数) 、 SPEXP (挟沙能力计算的待定幂指数) 、 USLE_P (水土保持措 施因子) ;水质调整参数主要有 NPERCO (氮下渗系 数) 、 PPERCO (磷下渗系数) 及 PHOSKD (磷的土壤分 离系数)。具体的参数率定过程见参考文献[27]1.4 SWAT 模型的验证

本研究采用了确定性系数 (R2 ) 及美国土木工程 师学会于 1993 年推荐的统计方法计算值 Nash- Sut cliffe coefficient (ENS) [28] 对模型模拟效率进行评价。 其中,R2 越接近 1,表示实测值与模拟值之间的吻合程度越 高; ENS 越接近 1,则表明模型模拟效率越高。另外,根 据已有经验 [29] ,当 ENS >0.75 时,可以认为模型模拟效 果好; 当 0.36≤ENS≤0.75 时,模拟效果令人满意; 当 ENS <0.36 时,模型模拟效果较差。

根据收集得到的 2001—2008 年水文月数据及水 质水期数据对模型进行校验。采用 2001 年实测数据 用于模型预热,2002—2005 年实测数据用于模型校 准,2006—2008 年 3a 的实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由 于三峡库区研究范围较大,本研究沿三峡库区干流从 上游到下游依次对寸滩、 清溪场、 万县、 宜昌的径流、 泥沙参数进行了率定; 水质数据由于仅有重庆地区的 水期数据,因此只对长江干流的寸滩、 清溪场、 万县、 培石的水质参数进行了率定。

模型经过校验后,最终模拟值与实测数据吻合程 度较高。库区各站点径流模拟效率系数 R2 、 ENS 均在 0.95 以上,效果很好; 泥沙模拟效率系数 ENS 基本在 0.75 以上,效果令人满意。库区各站点营养盐模拟效 果总体来看要劣于水文模拟,其中 TN 模拟效率系数 ENS 基本处于 0.36~0.75 范围内,模拟效果较好; TP 模 拟效率系数 ENS 无论在模拟期还是验证期都有低于 0.36 的现象,但总体模拟效果还可以接受。模型具体 验证过程参见参考文献[27]

考虑模型对营养盐模拟效果欠佳的原因,一方面 由于 SWAT 模型内部参数设置侧重于陆域水文模 拟,对河道演算等模块有待完善 [30] ; 另一方面与本研究采用模型校验的数据以 TN、 TP 的形式,而非具体 的营养盐类别 (如硝态氮、 有机氮或有机磷、 矿物质磷 等形式) 有关,用笼统的营养盐数据去校准模型,势必 会带来一定的模拟偏差,这是由本研究收集到的有限 数据形式造成的。 1.5 土地利用情景设置

根据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实际情况,本研究分别对 库区土地利用图进行了处理,与基准情景一起共设定 了 6 类情景。各情景均在模型校准后运行,模拟时段 为 2001—2008 年月均值。具体情景设置如下:

Q0,基准情景: 2005 年土地利用现状情景。

Q1,25°以上耕地退耕还林从保护和改善库区生 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响应国家现行退耕还林政策,将 坡度在 25°以上的耕地逐步实施停耕措施,并最终全 部转变为林地。

Q2,15°以上耕地退耕还林: 由于库区大多数耕地 主要集中在 15°~25°之间,因此本研究考虑在情景 Q2 的基础上继续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即将 15°以上的耕 地全部转换为林地,以考察加强退耕还林措施对库区 非点源污染物的消减效果。

Q3,6°以上耕地退耕还林: 由于 6°~15°的坡度相 对较和缓,此范围内的耕地在库区分布也较广; 本情 景模拟进一步实行退耕还林措施对非点源污染的消 减效果,同时考察不同坡度对耕地非点源污染负荷产 生的影响。

Q4,草地转为林地: 假定在库区实行生态屏障建 设等保护措施,使得原有退化的宜林草地得到恢复, 即有 9.53%的草地变为林地。

Q5,草地转为耕地: 由于库区大部分地区为偏远 山区,当地居民较为贫困,假定山区居民迫于生计将 原有草地开荒进行作物耕种并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 化,即库区有 9.53%的草地转为耕地。

Q6,耕地、草地转为林地: 假定未来采取积极地 生态保护措施,即全面禁伐、 退耕还林、 天然林保护等 工程措施,使得库区土地利用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地表 基本被高密度的林地覆被,即分别有占总面积 9.53% 的草地和 13.22%的耕地转变为林地,最终林地面积 达到库区总面积的 57.33%。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地利用情景分析

各情景的土地利用分布图如图 3 所示,其中情 景 Q3、 Q6 的林地面积最大,分别达到了 57 . 99% 和57 . 33%,林地面积最小的为基准情景 Q0,为 34.57%; 草地面积最大的为基准情景 Q0 即 11.48%,最小的为 Q6,仅有 1.95%;耕地面积最大的为情景 Q5,达到 46.87%,最小面积为 Q2 即 26.21%; 除此之外,其他地 类基本无变化。

从不同的角度综合比较各类情景,可达到多种研 究目的。将情景 Q1、 Q2、 Q3 与基准情景 Q0 对比可看 出库区坡耕地的主要分布范围; 即当 25°以上耕地转 为林地后,仅有 3.64%的耕地转为林地,土地利用图 基本无变化,当 15°以上耕地转为林地后,库区中部 的耕地基本消失,由此可见陡坡耕地在库区所占比例 较小,而较陡的坡耕地主要集中在库区中段; 当 6°以 上耕地转为林地后,库区中西部的耕地大范围消失, 说明缓坡耕地主要集中在库区重庆西部地区。情景 Q2 与 Q4 的林地比例接近,且整体上分布区域较一 致,分别为 45.70%、 44.11%,但两者耕地与草地分别 产生了变化,该设置考察了在达到相同林地面积建设 的同时,不同土地利用改善措施对非点源污染控制的 影响。Q4、 Q5 为土地利用类型中易发生变化的地类, 即草地的两种分化状态,在不考虑草地特殊生态作用 的前提下,该情景研究了草地的两种转变方式对库区 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Q5、 Q6 分别考虑了库区土地利用 状况恶化及最优的两种情景状态,耕地、林地面积分 别占到库区流域总面积的一半左右,他们是库区土地 利用发展较极端的两种况。 上述情景为库区非点源 污染控制方案制定提供指导。

Q0: 基准情景; Q1: 25°以上耕地退耕还林; Q2: 15°以上耕地退耕还林; Q3: 6°以上耕地退耕还林; Q4: 草地转为林地; Q5: 草地转为耕地; Q6: 耕地、草地转为林地。下同 图 3 库区各情景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Figure 3 Distribution of diverse land uses in seven scenarios
2.2 土地利用情景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分析

采用 SWAT 模型对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情景进行 模拟、 统计分析后,得到各类情景的径流量、 泥沙产量 及营养盐负荷量的多年平均值对比图 4,各情景相对 基准情景的消减比例如图 5 所示 (“—”代表增加比 例)。 总体来看,受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影响最大的为地 表产沙,其中情景 Q5 的产沙量最大,达到了 1.662 亿 t · a-1 ,比基准情景增长了 62.73%; 产沙量最小的为情景 Q3,为 0.111 亿 t · a-1 ,与基准情景相比,减少了89.10%, 而 Q1 与 Q6 的产沙量相当,均为 0.65 亿 t · a-1 左右。 营养盐 TN、 TP 污染负荷量受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影响 程度及趋势相接近,也较大。营养盐产量最大的为 Q5,较基础情景相比 TN、 TP 分别增长了 36.36% 、 40.88%; 营养盐负荷产量最小的为情景 Q3,较基础情景分别减少了 72.02%、 79.00%; 营养盐负荷消减量最 少的 Q4,TN、 TP 分别减少了 7.40%、 6.74%。地表产流 几乎对土地利用类型改变无响应,仅有微小的变化, 均较基础情景有所减少,且在 0.30%~2.07%之间波 动。

图 4 各土地利用情景径流量、 地表产沙、 营养盐负荷产出量年均值对比图 Figure 4 Contrast of six scenarios with outputs of runoff amount,sediment and nutrient loads

“—”代表污染物增长 图 5 相对基准情景的各土地利用情景地表产流、 泥沙、 营养盐负荷消减比例对比图 Figure 5 Contrast of six scenarios with reduction ratios of runoff,sediment,nutrient loads vs baseline

就情景设置效果分析,Q1 中有 占库区总 面积 3.64%的 25°以上耕地转变为了林地,其对泥沙、 TN、 TP 污染负荷的消减率达到了 31. 71%、 12 . 78%、 14. 92%; Q2 中有占总面积 11.13% 的 15° 以上的耕地转为林 地,其对泥沙、 TN、 TP 的消减率为 66.15% 、 44.46% 、 44.96%; Q3 中有占总面积 23.42%的 6°以上的耕地转 为林地,泥沙、 TN、 TP 的消减率分别达到 89. 10% 、 72.02%、 79.01%。 减少单位面积的耕地,情景 Q1、 Q2、 Q3 的污染负荷减少比例分别为: 泥沙 8.7 :5.9 :3.8、 TN 3.5:3.9:3.8、 TP 4.1:4.0:3.4,可见坡耕地非点源污染负 荷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泥沙最为显著,TP、 TN 略次, 陡坡耕种是非点源污染产生的主要源头 [31] 。情景 Q2 与 Q4 相比,虽然两者林地面积相近,但 Q2 的污染负 荷消减率要远大于 Q4,前者是后者的 6~8 倍,因此, 若要达到相同的林地建设规模目标,以耕地为主要控 制对象可消减控制更多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对比情景 Q4 与 Q5 的污染物消减效果可以看出,同地块的草地 在向林地或耕地转变后,将会产生悬殊的非点源污染 影响效果; 在本研究中,虽然占流域总面积 9.53%的 草地转为林地后仅减少不到 10%的非点源污染负荷, 但转为耕地后将比基础情景多产生 50%左右的污染 物; 因此,库区草地退化为耕地后,会严重加剧非点源 污染状况,该现象应受到严格控制。分析情景 Q6 的 消减效果,虽然其林地面积占库区流域总面积比例达 到 57.33%,但非点源污染消减效果并没有达到最优, 泥沙消减效果仅相当于情景 Q1,而营养盐消减效果 接近 Q2,由此可见林地维育要有计划性、 针对性,不 能盲目无原则扩大,否则事倍功半,不能达到应有的 污染治理效果。 3 结论

本研究应用 SWAT 模型,分析了不同的土地利 用情景下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可得到以下结论。

(1) 从非点源污染消减有效性出发,情景 Q2 (15° 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 及情景 Q3 (6°以上坡耕地退耕 还林) 两种况下的污染物消减量较大; 但考虑库区 地处贫困山区,情景 Q1 (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以 其农田减少量最少、 污染物消减效率高,而更为有效合理。 坡耕地应作为库区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的重点 对象。

(2)对比情景 Q4 (草地转为林地) 、 Q5 (草地转为 耕地),相同面积草地退化为耕地与转而培育林地相 比,非点源污染负荷有急剧地增加。应合理补贴、 改善 库区移民或贫困山区居民的生活条件,严格监管库区 自然植被的退化趋势,避免库区发生人为毁林、 毁草 耕种的现象,否则会对库区非点源污染起到致命的加 强作用。

(3) 分析情景 Q6 (耕地、草地转为林地)的林地面 积比例为 57.33%,仅以 0.66%次于 Q2,但其污染负荷 消减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库区采取植树造林、林地维 育等保护性工程措施时要有针对性、 有计划性,不能 盲目扩大林地,否则即耗费人力物力,又不能达到应 用的非点源污染消减效果。

(4) 本研究结果为政府决策者有针对性的、 高效 的治理非点源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三峡库区 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了科技支 撑,并对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 萍,文安邦, 贺秀斌, 等. 三峡库区循环农业及流域水土保持综 合治理模式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2010(10): 5-8. ZHOU Ping, WEN An-bang, HE Xiu-bin, et al. Circulation agricultur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nd integrated treatment mod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watershed[J]. Soil and Water Cons ervation in China, 2010(10): 5-8.
[2] NIanzhi Jiao, Yao Zhang, Yonghui Zeng, et al. Ecological anomali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Impacts of the Three Gorges Dam?[J]. Water Res earch, 2007, 41(6): 1287-1293.
[3] 郑炳辉, 王丽婧, 龚 斌. 三峡水库上游河流入库面源污染负荷研 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09,22(2): 125-131. ZHENG Bing-hui, WANG Li-jing, GONG Bin. Load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ants from upstream river into three gorges reservoir[J]. Re s 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9, 22(2): 125-131.
[4] 李崇明, 黄真理. 三峡水库入库污染负荷研究(Ⅰ): 蓄水前污染负 荷现状[J]. 长江流域与环境, 2005,14(5): 611-622. LI Chong-ming, HUANG Zhen-li. Study on the pollutant loads into three gorges reservoir(Ⅰ): Pollutant load status before impoundment[J]. Res ourc 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 angtz e Basin, 2005, 14(5):611-622.
[5] 许全喜,陈松生, 熊 明, 等. 嘉陵江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J]. 泥沙研究, 2008(2): 1-8. XU Quan-xi, CHEN Song-sheng, XIONG Ming, et al. Analysis on runoff and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the Jialing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Sediment Res earch, 2008(2):1-8.
[6] 周建军. 关于三峡入口泥沙条件的讨论[J]. 水力发电学报, 2005,24(1): 16-24. ZHOU Jian-jun. Discussion on the sediment load for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J]. Journal of Hydroelec tric Enginee ring, 2005, 24(1):16-24.
[7] 曹彦龙, 李崇明, 阚 平. 重庆三峡库区面源污染源评价与聚类分析[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6(3): 857-862. CAO Yan-long, LI Chong-ming, KAN Ping. Evaluation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J]. Journal of Agro- Environme nt Science, 2007, 26(3): 857-862.
[8] 荣 琨,陈兴伟, 刘梅冰, 等. 晋江西溪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 污染影响的 SWAT 模拟[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 28(7): 1488-1493. RONG Kun, CHEN Xing-wei, LIU Mei-bing, et al. Simulation of the effect of land use/ cover change o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load in Xixi watershed of the Jinjiang basin with SWAT model[J]. Journal of A 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09, 28(7): 1488-1493.
[9] MichaudA R, Beaudin I, Deslandes J, et al. SWAT-predicted influence of different landscape and cropping system alterations on phosphorus mobility within the Pike River watershed of south-western Quebec[J].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07, 87(3): 329-344.
[10] Ice G. History of innovative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 development and its role in addressing water quality limited waterbodi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4, 130(6): 684-689.
[11] Stewart, G R, Munster C L , VietorD M, et al. Simulating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s in the upper North Bosque River watershed due to phosphorus export through turf grass sod[J]. Transactions of A SA BE, 2006, 49(2): 357-366.
[12] Yiannis Panagopoulos, Christos Makropoulos, Maria Mimikou. Diffuse surface water pollution: Driving factors for different geoclimatic regions[J]. Water Res our Manage, 2011, 25:3635-3660.
[13] 秦耀民, 胥彦玲, 李怀恩. 基于 SWAT 模型的黑河流域不同土地利 用情景的非点源污染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9(2): 440-448. QIN Yao-min, XU Yan-ling, LI Huai-en. SWAT model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scenario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J]. A cta Scientiae Circums tantiae, 2009, 29(2): 440-448.
[14] 冯夏清, 章光新, 尹雄锐. 基于 SWAT 模型的乌裕尔河流域气候变 化的水文响应[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7): 827-832. FENG Xia-qing, ZHANG Guang-xin, YIN Xiong-rui. Study on the hydrological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Wuyur River basin based on the SWAT model[J]. Progres s in Geography, 2010, 29(7): 827-832.
[15] 丁京涛, 姚 波, 许其功, 等. 基于 SWAT 模型的大宁河流域污染 物负荷分布特性分析[J]. 环境工程学报, 2009, 3(12): 2153-2158. DING Jing-tao, YAO Bo, XU Qi-gong, et al.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pollution load distribution in Daning River watershed based on SWAT model[J]. Chines 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 2009, 3(12): 2153-2158.
[16] 余 红, 沈珍瑶.大宁河流域非点源污染不确定性分析[J]. 北京师 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44(1): 86-91. YU Hong, SHEN Zhen-yao. Uncertainty analysis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Daning River[J]. Journal of Beij ing Normal Univers ity(Natural Science), 2008, 44(1):86-91.
[17] 王秀娟, 刘瑞民, 宫永伟, 等. 香溪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对非 点源污染的影响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 2011, 5(5): 1194-1200. WANG Xiu-juan, LIU Rui-min, GONG Yong-wei, et al. Simulation of the effect of land use/ cover change o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load in Xiangxi River watershed[J]. Chine s e Journal of Env 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1, 5(5): 1194-1200.
[18] MiSeon Lee, GeunAe Park, MinJi Park, et al. Evaluation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reduction by applying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usinga SWAT model and Quick Bird high 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ry[J]. Journal of Env ironmental Sciences, 2010, 22(6):826-833.
[19] George C, Leon L F. WaterBase: SWAT in an open source GIS[J]. The Op en Hydrology Journal, 2007, 1: 19-24.
[20] 高以信, 李 锦, 周明枞, 等. 中国 1颐400 万土壤图(首次方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GAO Yi-xin, LI Jin, ZHOU Ming-cong, et al.1颐400 0000 soil map of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8.
[21] 魏怀斌, 张占庞, 杨金鹏. SWAT 模型土壤数据库建立方法[J]. 水利 水电技术, 2007, 28(6): 15-18. WEI Huai-bin, ZHANG Zhan-pang, YANG Jin-peng. Establishing method for soil database of SWAT model[J]. Water Res ource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2007, 28(6): 15-18.
[22] Neisch S L, Arnold J G, Kiniry J R, et al.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theoretical documentation version 2000[M] . College Station : Texas Water Resources Institute, 2002.
[23] Stefan Liersch. The programs pcpSTAT User's Manual, Berlin, August 12, 2003. http://www.brc.tamus.edu/swat/pcpSTAT.zip
[24] Srefan Liersch. The programs dew.exe and dew02.exe User's Manual, Berlin, August, 2003.
[25] Cho Jaepil, Richard R Lowrance, David D Bosch, et al. Effect of watershed subdivision and filter width on SWAT simulation of a coastal plain watershed[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 ssociation , 2010, 46(3):586-602.
[26] 万 超, 张思聪. 基于 GIS 的潘家口水库面源污染负荷计算[J]. 水 力发电学报, 2003, 21(2): 62-68. WAN Chao, ZHANG Si-cong. Calculation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loading for the Panjiakou reservoir based on GIS[J]. Journal of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 2003, 21(2): 62-68.
[27] 陈 媛,郭秀锐,程水源,等.SWAT 模型在三峡库区流域非点源污 染模拟的适用性研究[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2.(已收录)CHEN Yuan, GUO Xiu-rui, CHENG Shui-yuan, et al.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SWAT model to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the watershed of the three-gorge reservoir[J]. 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2012.(in press)
[28] Barry M Evans, David W Lehning, Kenneth J Corradini, et al. A Comprehensive GIS-based modeling approach for predicting nutrient loads in watersheds[J]. Journal of Spatial Hydrology, 2002,2(2):1-18.
[29] PopovE G. Gidrologicheskie Prognozy(Hydrological Forecasts)[M]. Leningrad: Gidrometeoizdat, 1979.
[30] 张 蕾, 卢文喜, 安永磊, 等. SWAT 模型在国外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2009,18(6):2387-2392. ZHANG Lei, LU Wen-xi, AN Yong-lei, et al. Advances i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modeling with SWAT[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 18(6):2387-2392.
[31] 陈康宁, 卞戈亚, 李 琳. 重庆市王家沟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对策[J]. 河海大学学报,2010,38(6):639-643. CHEN Kang-ning, BIAN Ge-ya, LI Lin. Countermeasures for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Wangjiagou watershed of Chongqing[J]. Journal of Hohai Univers ity, 2010, 38(6): 639-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