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淮河流域典型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0(12):.
淮河流域典型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特征
  
DOI:
中文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通量  淮河流域  涡度相关
英文关键词: 
基金项目:
摘要点击次数: 2226
全文下载次数: 1448
中文摘要:
      

为了准确评价农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安徽省寿县冬小麦/水稻生态系统进行了碳通量的监测,并在数据校正、剔除和插补的基础上,研究生长季农田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8年寿县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变化进程为单峰型,冬小麦和水稻最大的CO2吸收速率分别为2.45和2.48 mg·m-2·s-1。从物候期的角度来看,冬小麦在抽穗期碳通量值最小,乳熟期最大;水稻拔节时期碳通量值最小,即固碳能力最强。冬小麦/水稻生态系统不同月份碳通量月均日变化也呈U型曲线,作物生命活动越旺盛,NEE峰值越高,夜间CO2排放则在8月份达到最高值。2008年冬小麦和水稻月平均最大日CO2吸收峰分别出现在4月和8月,分别为1.30和1.07 mg·m-2·s-1。冬小麦生态系统NEE的日最大累积吸收量出现在4月16日,可达11.76 gC·m-2·d-1,水稻生态系统的出现在8月3日,为10.40 gC·m-2·d-1。冬小麦从拔节到成熟时间段内的固碳能力为326.87 gC·m-2,水稻从返青到成熟时间段内的固碳能力也达到了300.05 gC·m-2。

英文摘要:
      
HTML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